


3月19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刊登《海洋经济“圆桌会”》,广东、上海和厦门海洋管理部门负责人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就如何建设海洋强省强市谈认识、谋思路。以下全文转载厦门市相关内容。
全力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宇
海洋蕴藏丰富资源与潜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蓝色动能”。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当前,厦门正全力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向海洋要发展、要增长、要开放,多渠道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建 设 总 体 方 案(2019-2025年)》明确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陆海统筹发展格局形成,建成海洋强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745亿元,占全市 GDP比重达30%左右”。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厦门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海洋科创载体建设,获批并启动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挂牌成立鹭江创新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研究发展中心、集美大学海工装备检测与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基地拟落户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厦门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持续释放新活力,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应用。2024年,自然资源部在厦门召开“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 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场交流会”。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在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上获最佳实践奖。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厦门还设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和首个蓝碳基金。与此同时,海洋观测监测及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厦门湾船舶污染物电子联单系统已在厦门港正式全面运行。建立健全赤潮长效监管机制,会同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建立联合实验室。
加速发展航运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稳固。2024年厦门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时间位列全球主要港口第一、第三位,港口连通性指数位列全球第11。现代海洋服务业支撑有力。厦门海洋旅游市场持续火爆,滨海休闲、邮轮旅游等项目人气兴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加快建设,打造了全国高端水产品重要集散地,培育了绿盘鲍等10多个全国知名品牌。
深化拓展海洋国际交流合作。部市共建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有效积聚各方资源,合作范围领域不断拓展深化。连续成功举办19届厦门国际海洋周,全方位促进海洋国际交流合作。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秘书处永久落户厦门,有效促进东亚海区域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践方面的交流合作。设立全国首个涉外海事案件专门审判庭。
站在新起点上,厦门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厦门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力推进厦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速建设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相协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下一步,厦门将组织实施《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定的涉海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强化统筹协调机制,到2025年底,全面完成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各项指标任务。“十五五”期间,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本建成,都市现代渔业做优做精,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代海洋服务业持续做强,构建形成海洋创新动力强劲、市场主体活力充沛、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强市特色更加鲜明,海洋生产总值占 GDP比重不低于30%、力争35%。到2035年,建成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港口、国际滨海旅游名城、“一带一路”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区域性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全球海洋生态治理典范。
王火炎摄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