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潮间带生物有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因而人们在厦门海边赶海时,很有可能与上述几种底栖生物相遇。王智老师提醒大家,赶海时要增强对海滩生境及生物安全性的了解。要熟悉涨落潮的规律,赶海时留意潮水抵达的位置,保证及时上岸。
另外要防止划伤扎伤,一般潮间带生物并没有危险性,但有些极易对人造成伤害,如海毛虫、具有长棘的海胆、水母,以及少量鱼类等,需要留意避免用手直接触碰它们。
需要注意的是,人类赶海行为会影响潮间带生物的生存,因此我们需要科学规范地赶海游玩,尽量减少对潮间带生物的捕捞,避免为生境带去扰动与破坏。
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沉积物以内或者表面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目前的研究对象以底栖动物为多,因此常说底栖生物主要是指底栖动物。“底栖”就是栖息在底部的意思,作为一种生态学概念,它表示的是一种栖息习性和生存特征,而不只是指某一个或某一类生物。
我们在厦门海滩游玩时,会遇到看起来十分梦幻的“蓝眼泪”现象,海水为何能发出这么美丽的光芒?王智老师介绍到,“蓝眼泪”其实夜光藻导致的生物发光现象,当它们在海水中大量聚集,由于海浪等外界刺激,夜光藻体内的荧光素蛋白就会发出淡蓝色光芒,而海水中的夜光藻浓度过高时则会引发赤潮。
在厦门海岸还可以看到白海豚的优雅身姿。中华白海豚是浅海生物,它们的分布水深一般不超过25m。作为群居生物,白海豚总是三五成群,主要在河口咸淡水区域出没。白海豚具有独特的粉红色外表和友善的性格,时常会跟随船舶游动,因此大家在海边看到船只经过时,可以留心观察一下有没有白海豚的踪迹。
(南方中心秘书处 许晓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