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赶海吃海鲜
听起来就十分惬意
但各位捡螺的小伙伴要注意了!
不是所有的螺都可以吃
比如下面这种有剧毒的织纹螺
咱可千万别碰!
近期
就有人贪嘴尝鲜
把自己送进了医院
8月初,浙江一位徐女士(化名)受朋友邀请来到海边玩水,岸边礁石缝里的螃蟹、螺、贝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么美味的海鲜可不能错过!大家干脆现抓现捞,一个多小时后满载而归,准备一饱口福。
这些海鲜中,徐女士认出了织纹螺。她虽然从新闻中了解到这种螺有毒,但又不甘心放弃尝鲜,一口气吃了十几颗。一个多小时后,她的身体出现了异样。
织纹螺(图源:宁波市场监管)
起先,徐女士的四肢开始发麻使不上劲,随后这股麻意蔓延到了口周嘴角。紧接着,她又出现了恶心、胸闷的感觉,透不过气。意识到情况不妙,家人赶紧带着她来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急诊科。
接诊的肖阳海医生详细了解病史后,结合症状判断徐女士为织纹螺中毒,属于轻中度,需要住院治疗。由于这种毒素没有特效药,医护团队为她进行了洗胃、血液灌流等一系列解毒治疗。目前,徐女士中毒的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
小小织纹螺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毒性?
接下来
就带大家来了解下这个“毒物”
织纹螺有多毒?
织纹螺因味道鲜美,曾是沿海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但实际上,织纹螺可能含有河豚毒素。织纹螺本身并不会产生河豚毒素,但是海洋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当织纹螺大量吞噬这些海洋细菌之后,就会在体内形成毒性较大的“河豚毒素”。
这些毒素对于织纹螺本身可能不会造成危害(抵抗性较高),但当人吃了体内堆积较多毒素的织纹螺时,危害就“不容小觑”了。
河豚毒素包括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河豚肝脏毒素,其中河豚卵巢毒素的毒性最强,比氰化钠要强1000倍,大约0.5毫克就会致人死亡。
而且河豚毒素属于非蛋白性质毒素,性质非常稳定,煎炒炖煮焖等一般加热方式并不会破坏它的结构。相反地,一般情况下河豚毒素在生物体内部与蛋白质结合,经过高温烹调煮熟后,蛋白质被破坏,毒素反而会游离出来。所以,靠家庭加热烹调不但不会起到“去毒”的作用,反而还会增加中毒风险。
误食织纹螺中毒后有哪些危害?
早期的症状是舌头、口唇以及指尖发麻、眼睑下垂,接下来很快会出现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严重者会出现言语不清、瘫痪、声嘶、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窒息甚至死亡(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
所以吃了螺类之后,一旦发生中毒现象,请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划重点
预防食物中毒
最重要学会识别致命织纹螺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等,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织纹螺的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另外,它的壳面常具有1到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
我国东南沿海
常见的织纹螺种类不超过20种
按是否带毒可分为3类
有毒织纹螺
主要有光织纹螺、正织纹螺和节织纹螺。光织纹螺和正织纹螺常年有毒且毒素含量高;节织纹螺虽然有毒但大多数情况毒素含量较低。
无毒织纹螺
较常见的有纵肋织纹螺、习见织纹螺和胆形织纹螺等。它们一般生活在潮间带至数米深的泥沙质海底,目前为止尚未检测出毒性,也无有毒或中毒的报道。
季节性有毒织纹螺
主要有方格织纹螺、西格织纹螺、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疣织纹螺、花织纹螺、素面织纹螺和橡子织纹螺等。此类织纹螺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均有分布,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无毒,但因季节和栖息地不同有时会有毒,国内也有因食用这些织纹螺中毒的报道。
各位一定要注意啦
无论是赶海
还是外出用餐时
千万别食用织纹螺
哪怕眼看再鲜美也要管住嘴
(来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