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沉积物以内或表面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其中,体型大于0.5mm的为大型底栖生物,介于0.05mm至0.5mm的为小型底栖生物,小于0.05mm的被称为微型底栖生物。
多孔动物
多孔动物又叫海绵动物,一群简单细胞构成了它们的孔状结构,我们所熟知的海绵宝宝就是一种多孔动物。它们没有自由移动与捕食的能力,只能通过体壁上的进水孔将海洋中的有机物质或小型浮游生物加以利用。
刺胞动物与扁形动物
刺胞动物也被称作腔肠动物,水母、海葵、珊瑚等都是常见的刺胞动物。它们的体壁分为两个胚层——内胚层和外胚层,二者之间为中胶层。扁形动物拥有扁平的身体,不少种类尤其是热带地区的种类具有绚丽的体色。
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种类丰富,分布广泛。人们除了能在沙滩或泥滩潮间带中发现环节动物,还能在深海找到多毛类环节动物的身影。厦门的滩涂经常会出现环节动物海毛虫,这类生物的刚毛尤为锋利尖锐,并内含毒液,会引起灼烧般的疼痛感,并可能引发过敏。因此专家提醒,如果遇到海毛虫,千万不要用手直接触碰,保护自身安全!
软体动物
虽然名字里带有“鱼”字,章鱼、鲍鱼却是名副其实的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现存50000余种,分为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头足纲、腹足纲等类别。其中,我们常见的章鱼属于头足纲,花蛤、牡蛎、扇贝等是双壳纲,而鲍鱼、螺类等则属腹足纲。有趣的是,不少贝类可以利用计数贝壳上的纹路,来解读它们的寿命。
节肢动物
我们熟悉的虾和蟹都属节肢动物。相较于浅海,生活在深海中的节肢动物一般拥有更为庞大的体型。为什么深海里的生物会更大?这是由于深海中食物稀少,每一个生物都尽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大,从而防止被其他生物吃掉。而大体型也让深海动物化身猎食者,更易在深海竞争中生存下去。因此,深海生物往往比浅海中的同类型生物要大很多。
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已发现7000 多个现存种,海星、海参、海蛇尾、海胆、海百合都属于棘皮动物。海星、海胆看起来“人畜无害”,但有些是不折不扣的“食肉者”。科学家发现它们会摄食螺类和贝类,确定了它们作为肉食性动物的特征。同样是肉食性动物的还有海蛇尾,虽然没有眼睛,但是它们能够感知猎物的位置,五条灵活长腕的加持使海蛇尾拥有出色的运动能力,在猎食行动中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