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科学记者”曝光海洋大奥秘
发布时间:2024-05-07 17:53
字号:
分享:

  藻类吸收二氧化碳以后能干什么呢?陆地上那么多日常生活用品里含有铁和各种营养物质,可是海里还是缺铁呢?核废水和核污水有什么不同呢?即刻切换70.8海洋TV,查看“一线科学记者”发来的一线海洋报道,潜入深海,探秘蔚蓝。

  石斑鱼的缤纷“迪士尼”秀

  体色各异的石斑鱼如何像是化身美人鱼公主、史迪仔、斑点狗?一起来认识海洋鱼类,沉浸式体验海洋中的童话世界。海洋讲师杜雪晴首先以一个问题——这四张照片中谁是石斑鱼呢,引出主角石斑鱼。石斑鱼类喜爱住在海洋礁石底部,身上总是有多种多样的斑纹。紧接着海洋讲师杜雪晴向大家展示了形态各异、体色多样的石斑鱼,并与卡通人物形象对比,激发大家对海洋生物的兴趣。红色秀发的“美人鱼公主”是东星斑,学名豹纹鳃棘鲈,因其体表一身红色和美丽花纹,也被称为“海中红玫瑰”。蓝色“史努比”也是蓝绪石斑鱼,学名细点石斑鱼。因其身披鲜艳的蓝色斑点又有“海中蓝宝石”之称。后背弯弯的,身上有黑色斑点的石斑鱼称为驼背鲈,因其嘴巴尖尖,又叫老鼠斑。大大小小的驼背鲈聚在一起神似迪士尼的斑点狗。

  藻爷爷的前生今生

  海洋讲师刘玮通过讲故事和漫画的形式解释了藻类的内共生学说,分享了“藻爷爷家族的前世今生”,启发大家动脑思考藻爷爷家族光合作用对于全球变暖的重要意义,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回答“藻爷爷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变暖”,带领孩子们追溯原因,了解海洋对于全球变暖的生态意义。

  重金属小精灵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奇特的小精灵——那就是重金属小精灵,来看看李记者发来的播报,探讨它们和人类有什么关系。讲师把重金属元素比作小精灵,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它们构成。从“五行学说”到“四元素”,再到“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的发展历史。而后又介绍了一类特殊的重金属元素,并带领小朋友们认识重金属元素和人类的关系,为大家介绍他们对人类有何作用,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以及如何避免与过量重金属的接触,减少其危害。

  最后,玉蕊引导小朋友们深入思考,从课堂内容出发,判断钙元素算不算重金属,小朋友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皆回答道不算,并补充到重金属的密度需要大于4.5g/cm3,钙的密度只有1.55g/cm3,通过这种有趣的课堂互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

  海洋荒漠为什么这么多

  据统计,海洋荒漠的平均面积生物量与撒哈拉沙漠相仿,甚至比陆地上的沙漠更加荒凉,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讲师沐阳从海洋中一群非常重要的生物——浮游植物说起,海洋浮游植物是在海洋表层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贡献着全球海洋的初级生产力。而其中,充足的营养盐是浮游植物实现高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海洋中由于营养盐匮乏,浮游植物生长受到严重限制,从而形成了低生产力的区域,被称作“海洋荒漠”。

  接着,讲师沐阳带着大家聚焦于其中的一类营养物质——痕量金属铁元素,它在海洋中的缺乏制约了全球30%-6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并进一步介绍了铁营养盐的重要性。

  核废水和核污水有什么不同

  海洋讲师林泽恒为大家介绍了“核”的历史、核电站简介、核电站的科学手段,并解释了核污水和核废水是两种放射性活度完全不同的水体,并结合时事热点,通过案例和比喻手法,让大家身临其境地了解到核污染的危害和核废料的处理手段。

  核电站采用的是核裂变反应,产生热量进而转化为电能。核污水vs核废水类似于蛋花汤vs水煮蛋,后者不与反应堆直接接触。核污染中的放射性核素最终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对高营养级生物产生危害。

  在处理核废料的手段上,科学家们集思广益,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听完后,小朋友们意犹未尽,向讲师团连麦提问,询问核废水排出的容器,讲师团讲解到核废水不与核反应堆接触,在经过处理和净化之后一般是可以直接排入海水中。

  70.8海洋科普剧结合海洋生物、化学、地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新闻事件,打开孩子们对海洋全方位的认知,激发小朋友们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70.8海洋媒体实验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