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是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厦门,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约194千米,拥有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华鲎等海洋物种近2000种。
厦门之美,很大程度上源于海洋之美。海洋不仅是厦门的颜值担当,更是无数海洋生物栖息的温馨家园。近年来,市海洋局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在减少陆源污染、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修复海洋生物系统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地探索。这不仅扮靓了岸线景观,守护厦门的绿水蓝天,而且规范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善了厦门海域的生态环境,为蓝色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可持续发展的永动力。
海岸带综合管理
6月8日,由厦大科学家领衔编写的《海洋综合治理》蓝皮书(中文版)正式发布。作为唯一城市案例被写入蓝皮书,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立法先行、集中协调、科技支撑、综合执法、公众参与”的具体做法被总结为“厦门模式”,在国内外交流分享。自1994年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以来,厦门在减少陆源污染、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修复海洋生物系统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地探索。厦门还曾获得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项目组织(PEMSEA)颁发的东亚海岸带管理领域的最高奖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杰出成就奖”。
增殖放流
几年来,针对厦门海域的渔业资源衰退的状况,实施海洋生物人工放流,每年开展资源类鱼虾苗种和人工繁育文昌鱼、中华鲎等珍稀海洋物种的放流活动。
实施海域整治 助力湾区发展
厦门依海而存、托海而兴、环海而美。我市实施退垦还海、海堤开口、海域清淤一系列工程,改善了厦门海域的生态环境,维持了海域生态平衡,恢复了海洋资源,美化了海洋景观,使海陆统筹理念得到较好落实,海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得到环湾聚集,走出一条海陆和谐的科学发展模式,构建美丽厦门浪漫海岸线,形成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多赢的新局面。
比如,五缘湾综合工程,使五缘湾片区保留了2平方公里海域,增加500多万立方米纳潮量,新增3平方公里建设土地,形成8公里长的优质滨海岸线,拥有89万平方米淡水湿地公园,成为集水景、温泉、植被、湿地、海湾、沙滩、邮轮、游艇帆船等多种自然景观和资源于一体的风景湾区。杏林湾综合整治工程,以园博苑建设为重点,在园博苑打造了3.03平方公里陆域、3.73平方公里水域、26公里长生态岸线的环湾风景带,呈现出“曲径通幽,小中见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优化用海方式 助推蓝色经济
我市加强围填海管理和海岸线资源管理,促使海域管理不断从海域空间管理向海域资源、生境管理层面提升,加快用海结构调整,优化用海方式,提高用海集约程度,稳定了我市蜿蜒的海岸线,提升了海域生态服务功能,改善了厦门海域的环境,恢复了海洋资源,美化了海洋景观。港口航运、滨海旅游业及海洋高新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占海洋经济增加值比重达60%以上。如今,厦门每平方公里海域创造的海洋经济增加值达1.05亿元,为全省平均水平20倍以上,全国平均水平40倍以上,也为全面实施“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战略提供海域资源条件。
厦门自2003年开展增殖放流以来,累计放流甲壳类种苗42.98亿尾、海水鱼类种苗2.51亿尾、贝类241.33万个、大型海洋藻类3840公斤,珍稀保护生物类的中华鲟818尾、文昌鱼80.42万尾、中华鲎13.67万尾。主要放流品种有长毛明对虾、日本囊对虾、三疣梭子蟹、真鲷、黄鳍鲷、黑鲷、石斑鱼、大黄鱼、大弹涂鱼、波纹巴非蛤、江蓠、中华鲟、文昌鱼和中华鲎等14种,有效地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厦门湾红树植物分布在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和翔安5个行政区域的27个点,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其中,位于海沧湾的红树林面积占总面积的15%;位于集美侧岸线及同安湾的红树林面积占总面积的22.5%;位于下潭尾湿地公园的红树林面积占总面积的42.5%;位于九溪河口的白骨壤面积占总面积的5%;位于无居民海岛周边的红树林面积占总面积的10%,以及其他零星分布的红树林。
4月底的一个清晨,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一台台水上钩机伸出“长臂”,精准地将鳄鱼屿周边海域的竹蛎养殖设施连根拔起。这是翔安区进一步加快海域养殖清退工作的一次重磅之举。2815.6亩竹蛎养殖设施正在持续清退拆除中。
这只是我市各区开展海域整治“保卫战”的其中一场战役。从2019年开始至今,全市海域养殖清退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中。截至目前,湖里、海沧已完成清退,集美基本完成清退,翔安将于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清退。
如今,一场海域整治的攻坚战在翔安区开展得如火如荼。新店镇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欧厝社区浮水吊蛎退养补偿签约50宗,包括145个地块、总面积3092.09亩,完成率达100%。这也创下了翔安区海域退养的新速度。
厦门市坚持海陆一体化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多年来开展西海域、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先后对杏林湾、五缘湾、马銮湾、海沧湾等重点湾区进行治污、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海域生态和环境质量。
6月16日,厦门骄阳似火,中午1时许,杏林大桥下的西海域海水退去,露出大片平缓的滩涂和成排的红树林,几只白鹭时而轻轻飞过,时而闲步滩涂,呈现出别样的韵味。
谁又能想到,这片美丽的海域曾经遍布一个个鱼塘、石蛎区、竹蛎区……整片滩涂都被养殖户占满了。“以前大家都在这里围网养殖,我也有二三十亩海蛎。有了养殖,海水水质就变差了。”住在附近高浦社区的陈为俭回忆道。去年这片海域开始退养,养殖户陆续撤出。“虽然养殖户或多或少都有损失,但为了美丽的大海,大家都心甘情愿。”他说,“清退后,从前清澈的海水又回来了,没了鱼腥味,空气清新多了,居住环境也变好了。”
滩涂上,已经归拢的海蛎石整齐堆放。集美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郭圻奋介绍道:“这些海蛎石就是清退中拆除下来的,目前暂时堆放在滩涂上,很快就会被运走,等到涨潮时就再也看不见养殖的痕迹了。”
碧海、蓝天、白浪……经过养殖清退、退垦还海、滩涂清淤、岸线整治等一系列工作,西海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海域环境得到较大提升,海岸线逐渐恢复高颜值。
退出一片海,还海一湾蓝。随着清退工作的推进,厦门的海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本来的面貌。市海洋局表示,今年10月底前我市将全面完成清退工作,还海水美丽的容颜。
盛夏的艳阳照耀着碧蓝的海水,白鹭在红树林栖息觅食……在翔安区火炬大桥两侧,昔日杂乱的淤泥滩地如今已变成郁郁葱葱的海上森林。这里就是下潭尾湿地公园。
海岸线既是一道风景线,也是孕育着无数海洋生物的生命线。近年来,厦门因地制宜地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开发与利用,为城市打造了一道海洋生态安全屏障,为海岸线筑起“绿色堤坝”。
为了逐步恢复红树林生态湿地系统,市海洋局积极争取国家“南红北柳”“蓝色海湾”等生态工程项目的资金,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目前,厦门湾红树植物分布在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和翔安5个行政区域的27个点,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
市海洋局表示,红树林将在保护和维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改善湾区水质,提升海岸海域海岛生态环境功能,维护海洋生态安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一个好消息是,随着下潭尾湿地公园一期的完工,二期也将于明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届时,这里将成为全市第一个以红树林为主题,同时也是全省面积最大的人工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
(转载 鹭海潮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