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福建省厦门市的地理特征。
在厦门,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保护海洋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近岸海域开发利用强度很大,而海洋治理能力不足,又难以满足现实需要。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海上防偷(私)渡和厦金敏感海域管控压力明显加大,加上伏季休渔、海洋环保、打击花蛤苗非法捕捞、打击电鱼、海域养殖退出、服务保障重点工程等常规海上综合执法工作,提高海上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摆在厦门渔政执法人员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海上屯兵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谓“海上屯兵”,就是集结海上执法力量,24小时全天候执法。据介绍,厦门支队将最大的一艘600吨级行政执法船“中国海监8027”船投入到“十八线”海域,集中一、三、四大队和船艇大队的执法力量轮流值守,扼住大嶝、同安湾及东部海域的咽喉要道。当疫情防控工作转为“外防输入”时,执法人员24小时严密监控,利用光电取证设备、雷达、电子海图等高科技设备,在厦门海域撒下天罗地网。“屯兵”首个月就累计登临检查渔船110艘,并对船上所有人员进行登记测温,做到不漏一人一船,确保无一例境外人员通过渔船从厦门海域偷(私)渡上岸。
中国海监“8027”船 王火炎|摄
今年5月1日海洋伏季休渔启动后,执法平台开启了24小时监控机制,确保“船进港、人上岸”伏休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中国海监8027”船还利用屯兵机制,多次到厦门湾口采砂区巡航监察,维护海砂开采秩序,为厦门新机场和重点工程建设用砂提供了强有力的执法保障。通过建立“海上屯兵”机制,厦门市的海上管控治理能力大大增强。
执法队员查获进行非法采捕船舶
随着厦门支队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如今,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已绝迹,非法倾废行为也大为减少,但捕捞花蛤苗、非法电捕鱼等行为仍时有发生,且大部分在夜间行动,甚至有不法分子采取在码头附近盯梢执法船艇和执法人员动向的行为。

夜间查获非法捕捞船只
据统计,实施“海上屯兵”一个月后,海上违法案件数、110报警数同比下降了30%以上,厦门海域内违法行为大幅减少。
海上钩机船进行海域养殖清退工作
此外,海上执法工作任务繁重,为了避免一线执勤人员出现怠惰情绪,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厦门支队开展了“深化大学习、提振精气神”专项活动,通过“海上屯兵”机制将不同部门的干部、职工、船员集中在一线,吃住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在海上一同奋战,在船上共同交流,比业绩、学先进、赶进度,超常规的“比学赶超”氛围十分浓厚。通过“海上屯兵”,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发扬,队员们士气高涨。
执法队员在“8027”船集结
(转载 厦门海洋XMHY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