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建设及开放情况
发布时间:2021-04-01 16:35
字号:
分享:
 ——市海洋发展局一级调研员 池信才

(2021年4月)

  一、项目建设情况

  (一)项目背景

  1. 建设目的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及沿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厦门市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开发与利用,在海洋生态修复、“碳中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科研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应。

  从2011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下潭尾开启了从遍布养殖废旧设施和建筑垃圾的天然堆场向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变身的历程。该项目建设秉持“以生态为基础,以保护为目标,以开发为辅助”的原则,依托滨海区域景观的优势,在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适度增设旅游休闲设施,打造福建省最大人工重构红树林生态公园。

  2. 建设规模及区位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同安湾核心地带,火炬大桥两侧,总规划面积约404万平方米,种植红树林约85公顷,分期实施。其中厦大林鹏院士种植红树林试验林约6公顷,一期项目种植红树林约43公顷,二期项目种植红树林约36公顷。

  (二)公园建设内容及完成情况

  1. 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一期工程

  一期项目于2010年开始实施,2013年完工(养护期5年),2018年竣工验收。项目总投资概算约7315万元(不含清滩退养),其中申请使用中央资金2500万元。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种植红树林约43公顷,主要品种有秋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无瓣海桑等,其利用品种差异化,形成不同造型的红树林图案。

  2. 下潭尾滨海湿地生态公园二期工程

  二期项目于2016年底开始实施,是厦门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也是国家蓝色海湾整治厦门项目之一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的示范基地,总投资概算约3.3亿(不含清滩退养),其中使用中央资金2.8亿元。

  主要建设内容有:新增宜林滩地2座,种植红树林约36公顷,航道疏浚,新建码头及趸船,景观及配套等工程。红树林主要品种有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木榄、红海榄等。

  目前项目主体已基本完成,南岸栈道部分已对市民体验式开放,暂时委托我市国企市政集团进行管养。

  (三)碳中和林示范基地

  二期项目作为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项目,通过以种植红树林的方式中和会议期间产生的碳排放(种植红树林38公顷,用20年时间将会议碳排放全部吸收,实现“零碳排放”目标),向世界传递低碳、环保办会的积极信号,践行金砖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精神。这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史上尚属首次,也是厦门市通过造林方式实现零排放目标的第一个大型国际会议,使项目成为国内外大型会议碳中和林的又一示范样板,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厦门的成功实践。

  二、公园开放情况

  目前公园内约49公顷红树林已成林,具有观赏性,红树林生态系统也逐渐丰富。已开放的南岸栈道位于火炬大桥西南侧,长约1.8公里,包含码头2座,管理房2座,公厕两座,其他配套附属设施等。可近距离观赏红树林,底栖生物及鸟类动物。

  该区域于2020年元旦开始实施预约式开放,于2021年春节开始对市民体验式开放,开放后吸引了大量的市民游客前往观光。

  三、红树林保护

  (一)什么是红树林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受潮汐影响,也可分布于河口海岸和水陆交叠的地方。因此,红树植物具有每日浸润的潮间带生长的真红树和只有高洪潮方可浸润的高潮带以上的两栖性的半红树林植物。目前全国有30多种红树植物,素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海水净化器”等美称,厦门湾共有真红树林植物5个科8属8种,分别是秋茄、白骨壤、桐花树、木榄、红海榄、无瓣海桑、拉贡木和榄李。

  (二)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哪些作用

  红树林生态系统在防浪护堤、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净化水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教育与旅游价值,是全球重点保护对象。

  (三)如何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

  一期建成后,我局在该区域每年对滩涂鱼类、贝类、虾类和多毛类等13个物种进行了人工增殖放流和保护。2017年委托厦门大学对一期工程进行生物环境本底调查,结果表明:红树林生态修复区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很多,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的物种数、生物量、个体数均成倍增长,目前红树林长势良好,底栖生物、鸟类多样性迅速得到恢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