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林怀远
(2021年12月)
各位媒体朋友们:
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市海洋发展局热烈欢迎你们的到来,也衷心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全市海洋渔业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菜篮子”连着千家万户,水产品质量安全和供应链的畅通有序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稳定,关乎国计民生。2021年,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省海洋与渔业局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厦门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防范化解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坚决遏制水产品安全事故,助力我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21年全市水产品质量监管总体上安全平稳有序, 拿到了“双百”的好成绩:
一是国家、省、市对我市产地养殖水产品药残监测合格率100%;二是2021年农业农村部对厦门市水产品批发市场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100%,位居全国前列。那么接下来,我就通报一下具体情况。
亮点一:主动作为,拥有全国唯一一家隶属海洋渔业系统的批发市场水产品监管队伍
在厦门,80%以上的上市交易水产品来自于水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加强源头把控,能有效提升水产品总体质量安全。早在2013年,我市就出台了全国唯一的针对批发市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规章——《厦门市水产品批发市场管理规定》,该规定实施以来,市海洋发展局及其下属机构市水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保障中心、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等共同努力,依据规定不断强化对高崎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厦门市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为厦门市民提供了品种丰富、安全可靠的水产品供给。
亮点二:创新管理,在全国率先探索上岸渔获可追溯系统投入使用
我局专门开发了高崎渔港上岸渔获可追溯管理系统,该系统预计元旦后投入使用。届时,厦门将成为国内率先开展上岸水产品可追溯工作的城市,实现从捕捞到上岸过程的追溯。同时,该系统还成功与夏商水产的“一品一码”追溯信息化系统实现对接,进而实现水产品从捕捞到进入市场的全流程准入准出可追溯,数据内容包括商户信息、品类信息、进场申报信息和销售信息。通过扫描渔获可追溯系统交易凭证即可完成水产品进场申报,从而实现上下游溯源信息关联。
亮点三:主动靠前,构建“快、准、严”总体防疫机制
现阶段,疫情防控已成为常态,我局持续监督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夏商水产集团按照市应对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要求,扎实开展高崎水产品批发市场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加强产品“一品一码”追溯管理,落实水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严格落实“人物同防”措施,按规定要求重点检查进口冷链产品“四证一码”,落实好人员、进口水产品及其相关外环境核酸检测、人员疫苗接种等工作。截止12月10日,累计开展从业人员核酸检测43940人次,产品及外环境核酸检测2123批次,均为阴性。疫情期间,高崎水产品批发市场运营有序平稳,全市水产品价稳量足、品种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得到有效保障。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基层一线工作者的辛劳,更得益于工作机制的有效构建。
一是保供机制,有效保障市民“菜篮子”。
一方面出台《进一步加快现代都市渔业升级的若干措施》,对特色水产品进入国际水产交易中心赋码销售项目和厦门高崎渔港定点上岸可追溯捕捞水产品进行补助。2020年以来,我局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水产品14580吨、近366万元补助,2020年开始,到港渔获年增加3000吨以上,大大丰富和增加了我市水产品品种和数量。另一方面建立保供快速反应机制,疫情期间,我市水产品供应受到一定影响。我局及时会同夏商水产集团启动水产品保供应急预案,统筹做好水产品市场供应,一是采集关系民生的大宗消费的69种主要水产品价格信息,并给予发布;二是及时掌握市场的水产品库存情况,指导、动员经营户根据市场供求关系,适时增加供货量;三是了解、掌握周边主要渔业产区的生产、市场供应能力信息,为市场经营户提供服务;四是充分发挥夏商水产集团国有企业的优势,随时做好增加批发市场水产品冻品投放量准备,适时增加冻品投放量。疫情期间,水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品质较高,市场秩序正常。
二是联动机制,强化“产地”“市场”双保险。
一方面从产地入手,市区两级联动执法检查。我市已建立市区镇三级产地养殖水产品监管队伍,形成了市区联动执法检查机制,市、区两级渔政执法机构常年联合开展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专项整治等行动,组织对水产养殖、育苗企业开展执法检查。截至12月10日,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累计开展水产品执法检查103次、出动执法人员512人次,检查水产养殖(育苗)场242家次,完成水产品监督抽检47批次,分发宣传材料1873份。另一方面从市场入手,联合市场监管局强化高崎水产品批发市场执法监管力度。持续开展高频率夜间执法,指导督促开办单位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排查质量安全隐患。2021年,对高崎水产品批发市场累计开展执法检查145次,出动人员361人次,检查经营户12943家次。
三是监测机制,全力排除水产品风险隐患。
建立并不断完善严格的质量安全监测机制是保障水产品质量的重要防线。目前我市产地养殖水产品监测已形成国家、省级、市级、经营户自检多层次级监测体系,有力筑牢产地水产品第一道防线。根据市食安办的要求,我们制定实施《2021年厦门市水产品质量监测工作计划》,加强监测抽检,重点对列入“一品一码”追溯品种、大宗养殖品种和小众风险品种进行监测跟踪。2021年实施各类水产品检测合计1274批次,其中产地药残合格率100%,接受2021年农业农村部市场水产品例行监测药残合格率100%。此外,我局还督促、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开展药残、甲醛、双氧水等检测108305批次。检测的重点品种,主要是市民餐桌上常见的水产品,比如黄花鱼、鲈鱼、黄鳍鲷、金鲳、白对虾等大宗养殖类水产品是否有药物残留。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就会进行执法查处和整改、整治,不让有问题的水产品流入市场。
四是追溯机制,不断提升“一品一码”系统实效。
一是推进食用水产品合格证和“一品一码”全程追溯并行工作。截止12月10日,我市22家“一品一码”注册生产主体全部赋码,累计台账总数12134条,三项记录数9359条,生成追溯码944条,赋码企业占比100%,实现水产品“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问题可查、责任可究”。
二是严格高崎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准入准出监管。指导高崎水产品批发市场开办方自建“一品一码”追溯系统并与市场监管局入市必登系统对接,落实索证索票、销售赋码等工作。截止12月10日入场水产品申报91379单,开具销售赋码凭证430564份。
五是应急机制,突出重点时段和节假日管理。
一方面是疫情期间,我局建立高崎水产品批发市场“四方共治、协同防疫”工作机制(保障中心、湖里派出所、殿前街道神山社区和夏商水产集团四方),突出“三个快速”(快速响应、快速管控、快速排查),抓准防疫“三个关键点”(进口冷链产品、入口关、冷库关),做到“三个强化”(强化水产品保供应的协调监控、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本地养殖和远洋捕捞供应保障),落实水产品保供工作。另一方面是加大重要节假日期间水产品安全的监管强度和频次。主要是加强五一端午、七一和中秋国庆等重点时间节点的监管工作。有针对性强化监管,开展产地和高崎水产品批发市场联合执法检查,严防严管严控水产品安全风险。
六是宣传机制,全面提升市民安全防患意识。
我局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局和市食安办统一部署,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配合开展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宣传工作。2021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采取现场咨询、市场宣传、入户宣讲等方式采取的方式进行宣传,合计出动科技和执法人员74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405份,组织9场食品安全专项宣传活动,受众市民近千人,使市民掌握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消费常识,促使消费者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和防患意识。此外,我局还加强水产品舆情监控,发现和应对可能出现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接下来的重要节点,就是元旦、春节等节假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省以及市食安委指示精神,认真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面提升全市水产品质量监管水平,全面保障水产品消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