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移山填海筑就通途 70年后“海堤精神”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23-06-30 16:39
字号:
分享:

  海堤纪念馆


  厦门海堤纪念馆及纪念公园位于湖里区高崎社1243号。

  2010年10月28日,厦门市委、市政府启动厦门高集海堤开口改造工程,同期启动在原址湖里区高崎堤头建设厦门海堤纪念馆及纪念公园。2013年6月17日落成,整体建筑由厦门海堤纪念公园(包含核心主展区厦门海堤纪念馆)、厦门海堤纪念碑及观堤亭等组成。

  厦门海堤纪念馆于2016年1月28日正式开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年均接待万余人次参观学习。2021年6月进行馆内提升改造;2022年10月,海堤纪念馆提升改造完成,于11月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重新对公众开放。

  海堤建设过程孕育出“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是“厦门精神”之一,厦门海堤纪念馆及纪念公园已作为弘扬“海堤精神”的教学主阵地,近年来获厦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确定为厦门市党史学习教育教学点、首批厦门市红色文化经典线路等。

   开凿、搬运石头的工具,水下爆夯的竹筒,安全生产哨……一件件带着时光烙印的实物让人穿梭回70年前厦门海堤建设的现场;女子青年突击队抬石头、海堤装石工装石入笼……一座座雕塑,生动再现海堤建设的历史场景;一张张褪色的老照片、一封封泛黄的信件,真实记录着人们建设海堤时付出的艰辛。


  1953年6月17日,国内第一个连接海岛的填海工程——高集海堤建设动工。时隔70年,涛声依旧,昔日御海长堤已深深烙印在厦门这座城市的记忆里,融入厦门血脉中的“海堤精神”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熠熠生辉。

  作为市民游客重温历史记忆、传承海堤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厦门海堤纪念馆自2016年1月正式开馆以来,迎来了无数参观者。2021年6月,厦门海堤纪念馆进行馆内提升改造,去年11月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重新对公众开放。

  提升改造后的厦门海堤纪念馆紧扣“海堤精神”布展,在原先展示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动线布局,展示更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同时采用声、光、电技术等展示手段,大大增加了互动性,为宣传展示“海堤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阵地,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好地点。

展示跨海建堤的海堤往事

  70年前,仅凭着钢钎、大锤、板车、木船,海堤建设者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竭尽聪明才智,不畏艰难险阻,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奋战在山头海滩。


  走进厦门海堤纪念馆,丰富的展品、翔实的史料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改造提升背后,同样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厦门海堤纪念馆负责人表示,“作为‘海堤精神’的现实载体之一,海堤纪念馆的改造提升凝聚无数老建设者的智慧结晶。从史料整理、展陈设计到展品布置,老建设者们积极主动参与,建言献策,有的甚至捐出了自己珍藏的旧物。”


  今年88岁的老建设者吴嘉骅老先生更是亲力亲为。作为厦门海堤建设者联络组的牵头人之一,他不仅参与策划设计方案的把关,还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回忆撰写一些未被记载的海堤故事情节,查找海堤建设的相关史料,向纪念馆提供毛泽东同志于1951年1月发出两次急电的资料。

  “1952年底,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修建厦门高集海堤,并拨了1323万元专款。1323万元,占了当时中央财政收入的六百分之一,划拨这样一笔巨款用于厦门海堤修建,足见中央对厦门战略地位的重视和决心。”吴嘉骅老先生激动地说道。

  “没有厦门海堤,就没有厦门经济特区的今天。”吴嘉骅老先生说,作为老建设者,他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海堤建设的背景和历史,让“海堤精神”代代相传。


  实际上,从1998年开始,为了更好地传承“海堤精神”,老建设者们自发成立了海堤联络组,走进山区、部队、各大企业宣扬“海堤精神”。老建设者们还自筹资金100多万元,用于海堤纪念馆展陈的收集和印制书籍、宣传材料等。


声光电技术体验海堤建设

  海堤的建成,使厦门由孤岛变成半岛,这既是地理状况的改变,更是历史发展的转折。它不仅对当时打破封锁、巩固海防,缓解厦门经济困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后来厦门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今的海堤,不仅保留原先的进出岛功能,实现东西海域水体交换,还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最美海景地铁段。


  那么,如何在纪念馆有限的空间里充分展现海堤建设的历史?此次改造提升在设计中,加入了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展示手段,互动感满满,帮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历史,铭记过往。

  沙子在指缝间流淌,海堤建设的场景生动再现,在厦门海堤纪念馆的多媒体互动屏里,一幅幅沙画讲述着海堤建设的历程。


  打开窗户,利用幻影成像技术制作的海堤建设故事正在上演,绘声绘色的真人演绎,为观众提供精彩的沉浸式体验。


  条石插砌护坡、行船竹笼快速抛石法、采用钢轨对沉箱基础进行水下整平、水下爆破——通过触控滑轨屏一一展示,记录海堤建设中的重大工程发明和重要技术革新。


  集杏海堤合拢后,发生的大风大浪却把合拢口冲垮了,海堤建设者们又面临着“如何堵口”的最大问题。在没有任何起重、吊装大石堵口的情况下,海堤建设者通过无数次实验,创造了“行船竹笼快速抛石法”,就是先把石头装进竹笼,再把竹笼装上船,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制造船体的不平衡,让石头从木船左右两侧依次滚入水中,这大大节省了人力、加快了速度,堵上了缺口。在纪念馆中,市民游客可以通过“行船竹笼快速抛石法”互动小装置,动手感受建设者们的聪明才智。


  茶叶、酱油、香烟、蚊香、牙膏、油漆、卫生纸……纪念馆也展出了不少厦门生产的“海堤牌”,展示着厦门人的海堤情结。实际上,“海堤牌”是人们对海堤建设者在建堤过程中所表现的移山填海精神及其焕发出的品德的赞扬,也是海堤建设者引以为荣的雅号。四年的海堤工程,锻炼培养了大批“海堤牌”干部工人,成了建设特区的坚实力量。当时的厦门人,以曾经参加海堤建设为荣。


  拂去历史浮尘,海堤建设的一幕幕历史场景在互动体验中历历在目,扑面而来。厦门海堤纪念馆就像一本书,通过丰富和饱满的内容展示,将海堤建设的故事徐徐道来。参观过程中,你会更加了解海堤建设的历史,也会更加读懂“海堤精神”的内涵。

  1953年6月17日

  高集海堤破土施工。

  1955年10月

  历时两年零三个月,长达2212米的高集海堤建成。

  1957年

  长度为2820米的集杏海堤顺利筑成。两条海堤总长5032米,故厦门海堤又称为“十里长堤”。

  2010年10月

  高集海堤开口改造的前期工作全面启动。

  2013年6月17日

  厦门海堤纪念馆及纪念公园落成。

  2022年11月

  纪念馆提升改造完成重新对外开放。

厦门海堤纪念公园

  厦门海堤纪念公园与厦门海堤纪念馆相互依偎。公园东部中心纪念广场,是用1953块海堤条石砌成,6环17条呈射线分布的基石,象征着1953年6月17日厦门海堤开工建设的日子。

  公园里有海堤纪念碑、观堤亭等,此次改造提升新增了海堤建设相关主题雕塑。

  厦门海堤原址纪念园

  在集美区海堤路上,有一段67.5米长的老海堤。我市在老海堤上建起厦门海堤原址纪念园,设置浮雕矮墙、主题雕塑,讲述老海堤的历史、事迹及精神。其中,海堤渊源、乘风破浪、攻坚克险、喜迎通车四个主题雕刻,重现海堤建设进程;两组主题雕塑《开山凿石》《志愿军慰问团慰问海堤建设者》,生动还原移山填海修建海堤的历史场景。

(转载:厦门海洋XMHY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